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近日固態硬碟在廣西、廣東、山東等地採訪瞭解到,一些地方政府採取施工方墊資、BT項目、合資建設等方式,進行市政和基礎設施建設,但因財力困難等原因拖欠施工方債務,造成部分施工方陷入困境,這些“政府債主”多次討債未果,不得不借高利貸支付農民工工資和債務利息,有的不堪重負瀕臨破產,有的甚至輕生自殺。(8月6日新華網)
  借債還錢,天經地義,這是信用,這是社會運行的經濟基礎。如果沒有這種信用,整個社會就無誠信可言,經濟秩序會混亂不堪。在法治社會,政府理應成為講信用的楷模。遺憾的是,化療飲食一些地方政府賴賬不還,理直氣壯,有恃無恐,被百姓稱作“官賴”,嚴重損害了政府信用,正在或已經危及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,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可小視的破壞力。治“官賴”當找出病根,對症下藥。“官賴”頻現的原因較複雜。
  首先,是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存在受益單位“權責利”不對等、債務“借、用、還”分離等弊端,花錢的不管隨身碟還錢,借錢的管不了花錢的。因而,花錢的政府部門對借錢積極性很高,而沒有還錢的壓力。
  其次,缺失問責和懲戒機制,欠債的官員拍屁股走人,什麼事也沒有,而“新官不理舊賬”,反而效仿、攀比,“虱子多了不咬人”,或者有錢也不還,玩“躲貓貓”,把財政東森房屋資金全部轉移進專用賬戶,造成無錢可還的假象,也讓法院無法執行還債判決。
  從源頭上看,由於官員考評機制畸形,地方政府有盲目舉債發展的衝動,這是導致政府負債越來越多還不起的深層原因。現在,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提升個人政績,不切合實際地下達SD記憶卡安排“發展”指標,財力有限,只能借債。前面的官員已經借很多債了,你叫後面的官員當還債的官員,他也不會幹。這種心態,導致大量地方政府歷史性欠債無法償還。
  顯然,治“官賴”須建立科學的幹部政績評價機制,要從根本上扭轉官員畸形的政績觀,再也不能以GDP論英雄了。只有這樣,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地方官員舉債的衝動。同時,對新來的幹部考增量,走的幹部考存量。對於新增債務,必須審計是不是必需的,還可以考核幹部任期內的還債率。考核每年還了多少債、減少了多少債務,每年拿財力的百分之幾拿來還債。要把這些與官員的考評密切掛鉤。對於盲目負債還不上而造成嚴重後果的官員,要摘掉其烏紗帽。
  治“官賴”更要走法治之路。對於已經產生的債務,除了司法機關要秉公執行,上級監管部門也要督促“官賴”通過拍賣超標樓堂館所、超標車輛等方式清償。
  據媒體報道:今年地方政府需要償還的債務為2.4萬億,但是,能夠籌集的資金卻越來越少、難度越來越大。據審計署近期公佈的數據,從去年6月底至今年3月底,已有9個省份超8億元的債務逾期未還。也許,這可能意味著大面積違約的開始,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。這種局面若不改變,對於吸引地方投資尤其是民企對地方的投資是極其不利的,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,讓投資者望而卻步。
  需要進一步看到的是:一些地方正在忽悠,沒法讓銀行向地方政府提供貸款,幫助政府擴大負債,甚至讓銀行為地方救樓市而“鬆綁”貸款。這是地方債最大的風險隱患所在,非常危險,最令人擔憂,分明是把銀行往火坑裡推,會影響銀行對該地區金融環境的信任。
  對地方政府債臺高築還不起,一些地方官員表示,中央不可能袖手旁觀,待問題嚴重了,一定會採取措施幫地方化解債務風險。甚至有人稱:最好的辦法就是中央撥一筆款,把所有債務清償掉。這不是把地方債的球踢給中央嗎?若得逞,累積的風險會越來越大,點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可能就是個早晚的事。未雨綢繆,我們是否想過這些?
  文/於文軍  (原標題:整治“官賴”箭在弦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30ibmw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