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五,廣州新春民俗活動走進票貼最後一輪高潮。由越秀區舉辦的第四屆廣府廟會在當天拉開帷幕,城隍廟前洋溢著喜慶的氣氛。除傳統的“城隍出巡”外,今年廣府廟會在空間與內容上都有所增加,廟會首次推出了珠江夜游航班“水上廟會”活動,而“廣府特色騎樓模型展”也成為“潮爆”今年廟會的亮點之一。
  經過4年的經驗積累,廣府廟會逐漸成長為一項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。“嘉年華”式的巡游和展銷也漸漸為廣大市民所接受。不過,廟會目前的內容、定位與運作模式也引起一些爭議。一些反饋意見認為,由於嶺南傳統文化活動未能在廟會中得到優先體現,燒烤以致出現“廣府不‘廣’,廟會不‘廟’”的尷尬局面。
  當許多北方傳統廟會還停留在原汁原味的民俗展示,固態硬碟廣府廟會已經開始嘗試融入文化創意。新廣府,新廟會,新民俗,人們敏銳地註意到,南派廟會在文化創新上,又悄悄地在全國的民俗文化創新中領先一步。
  對此,民俗學者表示,由於傳統民俗活動經過長時間的發展,其內容、時間、地點等因素都已發展成彼此協調的整體。廣府廟會要成為一張可持續發展的“文化名片”,除了嘉年華式的表演活動之外,還需要對支票貼現民俗主題作出更明確的提煉和定位,才能使之在現代城市真正“落地生根”。
  ●禮服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
  實習生 區迅雷
  攝 影 梁文祥
  “新民俗”活動需防“跑題”
  早在廣府廟會開鑼以前,一幅幅富有廣府風情的“醉妙會”主題宣傳海報,貼遍了大街小巷與門戶網站。本屆廟會也確實花樣不斷。開幕當天,廟會主場舉行了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。在民俗巡游上,各種民族風、動漫秀、國際範的表演節目“變陣”出場。今年還首次開設“水上廟會”,讓市民在“幸福船”上飽覽珠水夜色。民俗巡游依舊萬人空巷,非遺展區和小吃攤點持續火爆,不少游客也對“水上廟會”豎起了大拇指,希望明年增設日場。
  然而,一些民俗學者卻對“新民俗”的走向提出隱憂。
  “廟會的成功與否,關鍵不在於內容的擴展,而在於活動不要‘跑題’。”廣府民俗學者饒原生指出,“城隍出巡”是整個廟會活動的高潮,然而看完表演之後,市民仿佛就沒有再作停留的必要性,其他活動似乎可有可無。缺乏可追溯的歷史,成為“新民俗”在城市立足的一大難點。饒原生將廣府廟會和同日在佛山開鑼的“行通濟”作出對比。“‘行通濟,冇閉翳(無煩惱)’是活動的靈魂核心。民眾若不參與,就會感覺少了些什麼。”因此,“行通濟”在吸引佛山當地民眾之餘,不少周邊城市的居民都樂意驅車前往。
  至於城隍文化,饒原生介紹,城隍爺本是廣州的“民間市長”,出巡是一次“體察民情”的活動,反映民眾對良好政民關係的願望和訴求。“城隍爺是判官,出巡才有消災祈福的民俗意義。”旅游產業研究專家勞毅波則認為,“歡樂嘉年華”的定位雖不失為一種創新,卻可能在無形中丟失了一些民俗活動的內涵。
  以今年增設的“水上廟會”為例,勞毅波認為:“廟會必須與民間信仰發生關係,但‘幸福船’並無祈福意義,連城隍爺也不參加‘水上廟會’,這廟會不過是珠江夜游的重新包裝而已。”
  面對參加廟會火爆的人潮,饒原生認為,正如陸上廟會喚醒了廣州人的民俗巡游記憶,“水上廟會”也在呼喚市民“水城情結”的回歸。“就像民國開始的迎春花市一樣,廣府廟會如果繼續發展十年,照樣可以成為傳統。但如何使廟會本身與市民訴求發生更多關聯,還須慢慢摸索。”
  民間操作廟會“門檻”仍在
  能否將“新民俗”主題突出?主辦方介紹,四年以來,廣府廟會一直堅持“政府搭台、民間唱戲”的原則,走社會資金參與的路線。今年廟會還實現了政府零投入的目標,目前預算還有所結餘。
  不過,專家和市民也在對日趨同質化的廟會活動提出質疑。出於節省財政開支的考慮,廣府廟會的演出活動以來自草根的“達人秀”為主。缺乏“大腕”登臺,讓一些游客開始審美疲勞。被各種外來小吃鵲巢鳩占的美食區,也讓意圖尋覓地道美食的街坊大失所望。
  故此,有輿論提出,對廣府廟會進行品牌經營並非政府專長。為保證廣府廟會的品位不走樣,政府應逐步將廟會交由有實力的商業集團操辦,並參照長隆、迪斯尼等大型機構的營銷手法進行經營。
  這一觀點雖在民間得到不少支持,但受訪專家都一致認為,以廣府廟會目前的發展模式,要單純倚靠民間經營相當有難度。“而且,商業機構運營一定會考慮到盈虧問題,他們是否願意投入這種成本尚成疑問。”饒原生說。
  但是他也指出一個例外:佛山的“行通濟”系列活動,正逐漸交由佛山傳媒集團策劃。他認為,這種模式不失為一種新嘗試,但“行通濟”已是幾百年的民俗老品牌,在民間形成足夠的自發性,廣府廟會要達到同等影響力還須假以時日。
  在勞毅波看來,廣府廟會的四年發展,其實也見證著廣州向旅游城市轉型的過程。“從前小吃行業的利潤很微薄,因此廣州飲食界對此重視不足,以致大量外來飲食攤點進入廟會,引起市民反彈。如今在政府的帶動下,飲食業界的意識也有所提升。這種覺醒的跡象是件好事。”
  “隨著政府越來越多接觸潮流資訊,他們對廟會的經營理念也會漸漸跟上時代節奏。”饒原生則建議,政府可對廟會項目進一步細分,更多由民間“自帶乾糧”解決。政府與民間形成合力,廟會項目自然異彩紛呈。
  “南派”廟會“孵化”文化創意
  “青年廟會”理念也是政府與民間智慧碰撞的成果之一。無論五仙觀廣場展示的青年動漫風采,還是廟會期間首映的廣府風情音樂MV《古粵秀色》(粵語版),都在展現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不同解讀和演繹。
  首度走進廣府廟會的“老騎樓·心觸動——廣府民居騎樓模型創意展”,更成為今年廣府廟會的一個意外“爆點”。一座座“變形金剛”式的“Q版騎樓”,瞬間就把觀眾“萌”翻。廟會才進入第二日,騎樓展的參觀人數就暴增到5萬人次。主辦方甚至不得不分批控制進入人群,以維持正常的參觀秩序。
  騎樓展承辦方“廣州有文化”發起人黃斌介紹,本次活動已經是相關團隊舉辦的第三次騎樓展,成員大多是70後、80後的年輕人,除了本土作者外,還有來自港澳台的知名團隊加盟。
  這些年輕人並不甘落俗套,在儘力複原騎樓的本土風情同時,還在3D模型上增加了自己想象力的加工:有人將騎樓伸進雲端,影射傳統建築在寸土尺金的城市裡難以立足;有人則將騎樓關在籠子里,希望珍存一段童年記憶;有的騎樓則長在了傳統醒獅的角上,慶賀新年的同時,也寓意傳統生生不息。一些作品還反映出作者對於環境污染的關註。
  “本來我們以為這個展覽只是針對年輕人的,誰知許多上了年紀的觀眾都很感興趣。”廟會上游人的熱情,為黃斌帶來不少意外驚喜:老街坊們站在模型面前,津津有味地講述過去的故事;剛剛為人父母的年輕家長,也帶著孩子前來重溫往日情懷;展區提供的300個限量版騎樓模型也在現場熱銷。
  除騎樓展外,本屆廣府廟會對非遺和民間工藝展區的投入也比往年增加,還在同期舉辦了廣東城市歷史街區文化保育展、文化保育講座等系列活動。
  “可見,通過廟會‘尋舊’,已經成為街坊們的一種共識。”勞毅波認為,廣府廟會本身孕育著文化保育的因素,如果通過文化創意,將保育主題融入廟會的“手信”里,這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和推廣,都會帶來莫大的好處。
  “當許多北方傳統廟會還停留在原汁原味的民俗展示,廣府廟會已經開始嘗試融入文化創意,這是很好的開始。”黃斌說。他期待下屆廣府廟會能為文創產業提供更多展覽和體驗的空間,使廣府廟會的“南派廟會”特色得到提升,讓廟會文化在羊城能更好“落地生根”。  (原標題:新民俗如何“落地生根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b30ibmw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